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我的第一次

最近我出席很多不同的講座及分享會,甚至教會的見證分享,但像我今天(25日)下午的一次生活分享,卻是我的第一次。

因舊同事的邀請,知道我在加拿大生活了一段時期。近40年來,每年都去加拿大探親1至2次,順道探望我的好友,有時亦去加拿大公幹。對加拿大,特別是温哥華,也可說是有比較深刻的體會。故希望我為他們正在列治文區的一個水岸豪宅別墅推出之際,分享我在彼邦生活的點滴。

温哥華有點像香港,有山有水,只是沒有這麽多的高樓大廈,人口密度低很多,空氣清新且帶鮮甜味,市民都享受寫意的慢生活:工作、休息、生活都有一個超好的平衡,難怪多次被評為世上最宜人居的城市。

由於妹妹、妹夫在温哥華生活了一段不短的日子,每年我都盡量爭取到温哥華探望他們,順道休息充電。我在温哥華的同學、同事、朋友都不少,故每次都忙過不亦樂乎!我也曾在温哥華及多倫多投資房地產,可惜十多年前已陸續脱手,不然現在獲得的利潤應不少。在香港樓價高企的時候,轉移投資加拿大樓盤,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抉擇?

剛過的周六(24日),我也出席支持香港設計師、生活家施熙瑜的一個「港風展覽」系列,聯同一班跨界藝人、設計師、創作者及路得會社會服務旗下的一些傷殘人士,設計了不少別具風格特色的作品,真的是「創·讓香港不一樣」。我亦在場與一班傷殘朋友們分享堅持奮鬥的力量!

施熙瑜是我認識廿多年的好友,她也多次參與亞視舉辦的活動,既是幕後設計師,也曾是幕前參與者,堅毅不屈的精神可嘉,在此亦祝福她在元創坊的創意教室愈辦愈好,策劃更多有「香港風格」的展覽。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我的鐵三角

上周去北京出差,由於北京空管,在香港機場飛機內折騰了三小時。中國空管的原因很多,尤以北京為甚,很多時都要誤了約會,我也習以為常,這也可算是中國特色!記得有一年晚上,因冬霧籠罩北京首都機場,我們被迫備降長沙,隨後第二天,時而備降天津、時而備降瀋陽,足足是差不多延遲24小時後才抵北京,這也算是我飛機誤點最長的紀錄。

在798藝術區附近的會議結束後,便在798園區蹓躂。近年,不少城市因工業大遷徙,很多工廠區都變成文創藝術中心,798也算是早期的改造典範。

我每次赴京公幹,只要有點時間,我必到中國美術館朝聖,去三聯24小時讀者中心看書,嘆雕刻時光的茶,再到首都劇場看一齣北京藝人演出的話劇。這三個地方都距離不遠,慢慢便成為我在北京的「鐵三角」。這天剛碰上李六乙執導的《櫻桃園》在上演。「生命就要過去了,我好像還没有生活過。」「it's all over now, i never had a life to live」,這是契訶夫在《櫻桃園》最後一句的台詞。

過去一年多,我的生活是何等充實!父親節那天,我在香港三聯書店灣仔文化生活薈,與讀者分享「我在亞視最後的日子」,期望著我的經歷,能成為他人的鼓勵,一起加油向上。感謝很多朋友不離不棄的支持,希望我們真可以傳遞正能量。

《有緣再會》這本書,亦成為我與讀者的橋樑,希望書中的文字記錄,可成為我們人生各方面的激勵及提醒。我的好友黎文卓,「亞視暖男」黃守東,也是我們仨鐵三角,成就了這本書的推出。

我衷心感謝來香港三聯支持我的朋友們,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雖微不足道,但總希望我的事能感動你,一起傳承獅子山精神!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日新又日新

「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生活是在不停向前邁進,我們總不能停下來!

上周末,早上大雨傾盆,幸好下午在尖沙咀商務圖書中心的分享會,還有不少捧場客。這次分享主題是「危機企業的危機公關」,我從多年亞視發生的事情來看危機公關的處理。本來也不想再老是緬懷過去的輝煌,而應向前看,展開新生活。但近幾個月,邀請我講分享,教會講見證的多的是。那我又怎能遺忘?

周一,我又到了旺角浸信會見証分享「打工啫,點解去到咁盡?」與一班在職的基督徒朋友,分享堅持的信念及職場上的試鍊。鍾志廣牧師以《使徒行傳》27章,路加與保羅及二百多人在船上遇風浪的情況,與我當時在亞視之情況也有幾分相似。本周日(19日)父親節下干二時至四時,我在灣仔三聯書店與讀者分享「我在亞視的最後一年」,期待您的參與,請登入三聯網站www.jointpublishing.com報名。

那晚完了見証分享後,一班浸會同學在Pizza Hut等我聚舊,席間笑聲不斷,Kitty更向我們展現facebook的網上直播,我們一班同學都興致勃勃在學習新事物。其實我在商務的分享會結束後,「亞視暖男」Jeff也為我在facebook進行了第一次直播。網上直播在內地已爆紅了一段時期,還推出了不少網紅,這也是一個窺探他人真實生活或自我宣傳主張、自我表現的最佳方法。

最近,有朋友建議我應從政,又有朋友建議我應整理在亞視及媒體接近四十年的經驗,編寫成系統,去分享會,去見證會,去成為培訓教材,這也正是我想繼續傳遞正能量,努力發展的方向。所以在創新之餘,也要檢討過去的經驗。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我和「梁祝」的約會

記得小時候,跟隨先母去看過邵氏出品黄梅調經典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樂蒂、凌波主演,配上悦耳的黄梅調歌曲,奠定了我日後愛上了中國戲曲,愛上了「梁祝」的故事。

中學時,有一段時間參加了中國舞蹈组,正在排演「梁祝化蝶」一幕,配以膾炙人口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從此我更與梁祝結下不解之缘,這首小提琴音樂常在我耳畔徘徊,揮之不去。

不知誰說過,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梁祝的小提琴音樂。特別是他鄉的遊子,只要響起梁祝的前奏音符,就會百感交集,思潮起伏,眼淚不禁奪眶而出,無不被動容。有一年正值香港管弦樂團在加拿大巡廻,我有幸遇上了,我就是聽了這首樂曲而痛哭了一場,心靈煞像被音樂洗禮。

用不同器樂取代小提琴作梁祝協奏曲多的是,有二胡、高胡、古筝、揚琴、豎琴,我都聽過。由最早演奏小提琴的俞麗拿,到西崎崇子,再到姚珏的版本,我都現場聽過。由林克漢到林昭亮,再到關正傑的恨綿綿,都深深感動了我。不同的戲曲,像粤劇、黄梅調、越劇都以梁山伯祝英台凄美浪漫的故事為藍本。其中「十八相送」更成為家傳户曉的折子戲。

上周,李居明大師請我到新光戲院,看福建芳華越劇團王君安、李敏專場。原也是衝著「梁祝十八相送」的折子戲而來,誰料十齣折子戲都各自各精彩。中國的民間傳奇,寫帝王將相、寫才子佳人,都是這麼充滿戲劇性及教育性、藝術性。

李居明同學近幾年積極推動中國戲曲文化,特別是拯救新光戲院,出錢出力,在推動粤劇創新更不遺餘力,創造了二十多個劇本,每個故事都充滿橋段,引人入勝。難得的是常邀請我們同班同學去捧場,讓我們叙舊之餘,也欣賞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