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春天的味道

來自不同地方的親朋戚友,在上周都傳來各式各樣的花照。先有北京友人在明朝古城牆遺址拍來盛放的梅花,繼有溫哥華妹妹送來含苞待放的玉蘭,復有香港朋友傳來已經開到燦爛的紅棉,我則在南蓮園池內搜索春天的味道。

久違了的南蓮園池,雖在周末的午後,遊人依然不多。我徘徊在庭中,領略這份修剪得充滿古樸禪意的春味;紅橋金頂,倒影在池中的靜謚,馬上繁囂落盡,散發禪意、綠意盎然;園內盛放的花朵反而不多,倒是這一周,心靈得著大豐收。

先有創世電視給我電影「沉默」的衝擊,到底造物者在一些大事上是否真的袖手旁觀;復有「天堂小屋」的療傷心靈之旅,帶領傷痛者經歴了一個愛與寬恕的奇妙旅程。很久沒看過宗教意味這麼濃的電影,原來宗教電影也可以拍得專業而不說教,真是復活節的推薦。 

周五我又去了位於黃竹坑新商廈內的海怡浸信教會的生命分享。打從經歷欠薪官司開始,對大學、專上學院、教會、商人專業組織、不同的社團、青年團體、獅子會、扶輪社等,都做了幾十場的分享,我樂意去做這種分享,希望可以帶給他們正能量,生命影響生命。

愈接近亞洲電視停播接近一年,不同媒體的訪問又接踵而至,我倒喜歡周末在添馬公園這種美好環境做訪問,這𥚃又實在太多回憶,從回歸活動到佔中,這𥚃都扮演著一個獨特的角色。 


我還是喜歡一班喜愛運動、瑜珈的年輕人,一大清早便趕來此攤開軟墊,集體晨練。正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青春的悸動

記得讀大學時看過一本楊沫寫的書《青春之歌》,書中女主人翁林道靜走上革命的道路,可歌可泣,很多情節都感動了我們那一代的年輕人;後來還拍成電影,我也看過數遍。

那時,還看過一本鹿橋寫的《未央歌》,寫一班大學生在抗戰時聚集在雲南西南聯合大學,為生活、為學業、為家國奮鬥向上的故事,是抗戰時期的青春史詩,現在看來還充滿浪漫情懷,看後總手不釋卷。但最令我動容的還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也曾拍成電影,寫英子成長的故事,淡淡哀愁,配以李叔同的「送別」,是一首邁向青春的哀歌送別童年,送別一班我們成長中身邊遇上的人。

這周,又去了青年時代常去的九龍城浸信會,拍五月佈道會見証分享的宣傳片,也勾起不少青少年時代的回憶,但一切俱往已!那天,我還遊走了浸會大學、恒生商管學院及理工大學,好像又回到昔日求學的時光!看見現在大學生就學的優良環境,怎能不奮發努力,好好享受大學的時光。

由黃家正做藝術總監的「本地薑音樂節」,我當然有去捧場。看見一班熱愛音樂的青年, 重譜古典流行的音樂,共冶一爐。從紀錄片《音樂人生》開始,我已留意到這位有音樂天分的青年鋼琴家黃家正,這次他夥拍了已多次獲國際獎項的口琴家何卓彥及色士風表演家孫頴麟,還加上電子結他及鼓手,一班年輕音樂家,共同創作好音樂,演繹好音樂,與現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年青觀眾互動,不亦樂乎!他們的編曲充滿創意,三人也談笑風生,是吸引新一代年輕人認識古典及現代音樂,最有效的不二法門。

周末,去了珠海擔任「第12屆中國大學生和平大使暨親善大使選拔賽頒獎晚會」的評委。看見一群青春的力量在奔騰,每位選手真是文、武兼備,而且個個才華橫溢,最後還是男生奪得冠軍及季軍,女生亞軍。無獨有偶,冠亞季軍三人,都是來自四川西南大學。在春分夜,完成這篇短文,正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杏花烟雨,柳岸長堤,又到了萬物復蘇的季節,青春也正在悸動啊!」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春暖花開的時候

三月天氣,乍暖還寒,春暖花開,繁花似錦,難怪每年的香港花展,都在三月天在維園舉行,今年以玫瑰為主花,經過精心設計及策劃,維園頓成一片花海。

三月,也是香港藝術節、香港影視娛樂博覽的日子,好不熱閙。我也遊走在不同劇場,看來自國際的演出。翩娜·包殊烏珀塔爾舞蹈劇埸,已多次來港,香港觀眾對之一點也不陌生。這次帶來經典的《穆勒咖啡館》及《春之祭》,也不是第一次看了。

《穆勒咖啡館》便是人生的萬花筒,充滿難以言喻的悲傷,也包含了包殊珍視的主題:孤立與需求,殘忍與堅靱,熱情與同情,是人生百態的縮影。五首詠嘆調娓娓道出人生淡淡的哀愁。用春之祭的音樂,已有不同編舞家編出不同風格的舞蹈;但包殊的版本,充滿了生命的力量及震撼的張力,人們對春之期盼,祭之力量,如此原始、狂野的編舞,不僅讓所有舞者忘我投入,也在觀眾心中掀起驚濤駭浪!

阿瑟·米勒是我最喜愛的當代美國劇作家。他的《推銷員之死》,完全反映了社會上小人物的悲哀,讓人下涙。印象最深刻是北京人藝英若誠演出的版本,那年阿瑟·米勒親自率團在香港演出,我還是座上客,估計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這次藝術節由美國劇團帶來他另一劇作《都是我的孩子》,也是發人深省。一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為發戰爭財而不理人命死活的故事,最後弄到家破人亡,那份潛伏心內的悲哀,久久不散,可惜上座率不高,浪費了一班演員的精湛演出。相反台灣出生,澳洲長大的「男神」小提琴獨奏會卻座無虛席,演出過後,掌聲雷動,「安哥」數次。原來要得到高的上座率,一定要有充足的賣點。

上周又出席了中西區為青少年人組織的一個義工分享會,希望可分享我的人生經歷及義工經驗,看見一班幹勁十足的青年朋友,為區內未來的義工規劃,也燃起我久違青春的一團火,剎似香港花展綻放的花蕊。再到文化中心廣場為參與藝術節的聲光裝置,伴隨一班小朋友的嘻笑聲,真是萬紫千紅總是春!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春江花月夜

上周的生活,是多采多姿的。既有文藝節目的薰陶,又有郊遊樂趣的心靈洗禮,更有夜空充滿夢幻的星光頌作結,誰說我的生命不是充滿色彩?

228,迎來了李居明的28日李劇《大赤壁賦》,場面氣勢磅礡,選角一流,演員文武兼備,作結的「可泣可歌」,更是全劇的點題之作: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須臾,羡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人生不過如此矣!」此劇將作世界巡迴演出,李大師在推動粤劇的傳承及創新,怎能不記一功?納蘭性德是我喜愛的詞人,也期待著李大師的《納蘭三詠》。

香港藝術節的崑曲戲碼《春江花月夜》,更將人生無常推向極致。由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主演的《春江花月夜》,以張若虛的同名詩為骨幹,創作了他的生命傳奇,是一部時空穿越的崑劇,情何以堪,誰不動容。也使我對張若虛關注起來,原來他傳世詩作僅兩首,卻有「孤篇壓全唐」之美譽,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聞一多更奉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有一首中樂古曲,也以春江花月夜為題,在主題曲中,奏來幾句熟悉的樂音: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真是言有盡,意無窮。此劇不少幕後精英都是來自臺灣,包括導演、作曲及配器,充份表現出崑曲的清雅。服飾、佈景、場面調度都是彰顯美的極致,但願眾劇之母崑曲有更多的推陳出新,有更多白先勇的青春版,更多張軍的新創作。

上周六、日,也是我的郊遊樂。先有與浸會同學由西貢北潭涌上窰至萬宜水庫的山林策步,還是第一次到上窰的客家古村。「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每次行山,都以盛宴作結, 與一群相識超過40年的摯友同遊,真人生賞心樂事也!

周日,由於我到石澳浸信會福音堂分享我的人生經歷,「五大金剛」伴我同行,順道作石澳一日遊。難得的是我40多年來的團契導師「開姐」作我們嚮導,重遊闊別多年的石澳村,村落外牆比以前多了色彩,外國人入住也多起來,特別是穿越窄門瞥見的石澳後灘,更是人生另一道風景。

晚上獨個兒走到九龍公園,欣賞英國大型聲光装置「聲光頌」,為繁囂都市的夜空,添上聲與光的詩意,與日間繁花似錦的九龍公園,帶來一刻夢境般浪漫!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