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我與戲曲的淵源

中學年代,家住美孚,姑母一個人也住在美孚另一座,她喜歡看廣東粤劇,我一有空便陪她一起看劇。那時的粤劇,多在節日球場臨時戲棚演出。有一年的春節,與她同往蘇屋邨球場的鐵皮大戲棚看雛鳳鳴《帝女花》,被幾首首本名曲深深吸引著,此后便愛上了粤劇,一有節日,就喜歡往戲棚裏轉。還記得有一次看麥炳榮、鳳凰女在百麗殿舞台演的《鳳閣恩仇未了情》,真是「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我們回想過去,真如烟歲月。

開始愛上戲曲片,應是兒時陪母親看樂蒂、凌波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時也不知女扮男装是什麽一回事,只知她們兩個都很俊俏,才知黄梅調是這麼的綺旎。又一年,母親帶我們三兄妹去看《劉三姐》,黄婉秋飾演的劉三姐,唱山歌是這麼有韻味。及後上海越劇來了,徐玉蘭、王文娟的《紅樓夢》,更是百看不厭。無論是真人演出或不同的紅樓夢戲曲版,都是看得如痴如醉,可能我就是被曹雪芹寫大觀園各人不同的情和愛,迷得莫失莫忘,難怪後來不少浸會同學都稱我為「寶哥哥」,我也樂得接受。

其後看的戲曲種類多了,有京劇的《楊門女將》、川劇的《白蛇傳》、崑劇的《牡丹亭》、甚至台灣的歌仔戲,都有獨特的表演風格及唱腔。後來更迷上了越劇及蘇州評彈,差不多是逢演必看,每次欣賞,都有新的感受。近年李居明大師致力於中國戲曲文化的推動,特別新編了二十多齣粤劇,精神可嘉,很多我都有捧場。

剛過去周日,看了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建團三十年,一個我從未看過的劇目《狸貓換太子》,料不到劇情是這麽緊凑及具吸引力,令觀眾很想追下去,難怪掌聲無數。我也喜歡將不同的戲曲風格,加進自我創作裡,不失古為今用,帶來嶄新的視覺效果。期望中國戲曲可經得起時代考驗,推陳出新,吸引更多新一代觀眾,更期待粤劇有一天能繼續傳承下去,有更多新的劇目推出,引頸以待的《毛澤東》也正開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