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我和「梁祝」的約會

記得小時候,跟隨先母去看過邵氏出品黄梅調經典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樂蒂、凌波主演,配上悦耳的黄梅調歌曲,奠定了我日後愛上了中國戲曲,愛上了「梁祝」的故事。

中學時,有一段時間參加了中國舞蹈组,正在排演「梁祝化蝶」一幕,配以膾炙人口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從此我更與梁祝結下不解之缘,這首小提琴音樂常在我耳畔徘徊,揮之不去。

不知誰說過,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梁祝的小提琴音樂。特別是他鄉的遊子,只要響起梁祝的前奏音符,就會百感交集,思潮起伏,眼淚不禁奪眶而出,無不被動容。有一年正值香港管弦樂團在加拿大巡廻,我有幸遇上了,我就是聽了這首樂曲而痛哭了一場,心靈煞像被音樂洗禮。

用不同器樂取代小提琴作梁祝協奏曲多的是,有二胡、高胡、古筝、揚琴、豎琴,我都聽過。由最早演奏小提琴的俞麗拿,到西崎崇子,再到姚珏的版本,我都現場聽過。由林克漢到林昭亮,再到關正傑的恨綿綿,都深深感動了我。不同的戲曲,像粤劇、黄梅調、越劇都以梁山伯祝英台凄美浪漫的故事為藍本。其中「十八相送」更成為家傳户曉的折子戲。

上周,李居明大師請我到新光戲院,看福建芳華越劇團王君安、李敏專場。原也是衝著「梁祝十八相送」的折子戲而來,誰料十齣折子戲都各自各精彩。中國的民間傳奇,寫帝王將相、寫才子佳人,都是這麼充滿戲劇性及教育性、藝術性。

李居明同學近幾年積極推動中國戲曲文化,特別是拯救新光戲院,出錢出力,在推動粤劇創新更不遺餘力,創造了二十多個劇本,每個故事都充滿橋段,引人入勝。難得的是常邀請我們同班同學去捧場,讓我們叙舊之餘,也欣賞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