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日子就是這樣過去的

這個周末,下午看了進念二十面體《麻雀枱上的中國近代史  老中國之死》,晚上參加了教會團契的大團圓;這又使我想起三、四十年前的如飛歲月。

第一次認識進念,是我一個好朋友邀我看他們演出改编自張愛玲的《怨女·金鎖記》。那時我是張迷,當然不會錯過有關張愛玲的一切事物,馬上去觀賞。話劇我也看過不少,但以這種簡約前衞的表演手法,卻是第一次。我還記得曹七巧坐在椅上不斷自怨自艾的重覆口白,那年正值1983。其後達明一派的《石頭記》風摩一時,進念又馬上演出《石頭記》,1987年的演出,更是座無虛設。

如今的進念二十面體已告多元化,很多時都有諷刺社會時弊的演出,亦有歷史劇場,融合京崑一爐共冶的《萬曆十五年》,更是拍案叫絕。迄今原創劇場作品超過二百部,東宫西宫更是一個開懷大笑的節目。麗的、亞視曾先後與進念的聯合藝術總監榮念曾及胡恩威合作,胡恩威更在亞視近幾年開設時事通識節目,亦別樹一格。

晚上,返回堅道香港浸信教會115周年堂慶其中一個活動:「那些年,我們在團契的日子」。1974年開始我已經參加團契,那時我住在美孚,每周六晚與一班住在九龍的團友走下奧卑利街的情景歷歷在目。每周日清晨從機利文街中環碼頭,沿著鴨巴甸街走上堅道,那時還是一個二十不到的青春小子,十分鐘左右時間,便進到教會舊堂參加崇拜或詩班獻詩,這段如詩如歌的歲月,怎能叫人遺忘?

那晚碰見不少「白了少年頭」的團友及導師,及我曾擔任導師的少年團友,現在都是一位位有為的成年。團契的確給了我們無限的動力、分享及栽培,使我們一直走在至善至正的路。那段舊堂歲月,高樓底、木樓梯、木窗框,這些都是不能忘懷的記憶!但人總不能老是緬懷沉溺過去的時光,看見1988新堂建成,今年115周年啟用新購的恩典樓,及一位位團友、會友第二代傳承,不讓我們「空悲切」!

在此前周五黄昏,應好朋友Michael之邀,參觀及訪問了陳爽設置之骨膠原專門店「觀頤」網購平台,也看到一個古老的海味行業,如何跟著時代的節拍,推陳出新,以全新的方式接觸年輕一代。

原來只要隨著時代的巨輪,我們只會愈行愈遠,且行且珍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