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馬勒$200

我可說是香港管弦樂團的常客,捧場已經有四十多年了。記得1976年我修讀了一科音樂欣賞(music appreciation) ,導師要我們每週聽一場音樂會,並且要寫聽後報告,我也膽粗粗的寫起「樂評」來。那時香港管弦樂團剛轉為政府資助職業化樂團不久,故一有演出,我便觀賞。有時樂季一開,便購買套票,如是者,一晃便是幾十年,也培養起我對古典音樂喜愛的興趣。 
1982年,我在富才製作公司擔任陳家瑛助導時,關正傑第一個演唱會,是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的,亦開創了古典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先河。那時仍未有紅磡體育館,在伊館這場演出,也可說是破天荒,全是日籍專家做燈光及音響設計,莊重大氣的舞台,襯托出歌者與管弦樂團的典雅。由於我要追音樂總監兼指揮顧家輝的總譜及徐日勤的分譜,然後便與香港管弦樂團溝通,并安排一切綵排及演出事宜。由於這是香港管弦樂團與流行歌手合作的第一次,故對音響、燈光及麥克風的安排都很重視,節目當中還保留了幾段由香港管弦樂團演奏的環節,亦延長了改編自「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的「恨綿綿」中間過場音樂,讓管弦樂團表演;也引進了當時一對年輕芭蕾舞者馮雲黛與伍宇烈在過場中跳舞,如今兩人都是響噹噹的名人及編舞家。對我來説,這是一次畢生難忘的演出經驗。
 
四十五個樂季以來,香港管弦樂團也換過多位音樂總監,亦在推動古典音樂普及化不遺餘力,像多年舉行免費露天音樂會「Symphony Under The Stars」,無數次與流行歌手及作曲家合作,又在商場、廣場免費演出,亦有幾年嘗試周五舉辦晚九時開場的輕音樂,樂手改穿T恤牛仔褲,以及今年及明年搞了各兩場馬勒$200的演出,所有門票劃一普及價港幣200元,都算是別出心裁的創意。
 
剛過去的周五,我聽了馬勒$200的「第七交響曲」,可説是座無虛席,連背台的座位都坐上不少觀眾。而觀眾的欣賞水平亦大大提高,除了第一樂章完後仍有極少數觀眾在鼓掌外,其他樂章中間的停頓,都沒有人再鼓掌了。期待本周六即11月24日在中環海濱的「港樂·星夜·交響曲」,可以讓香港市民感受到古典的浪漫,原來聽管弦樂團可以很好玩,增添生活的情趣!
 
「人生太苦了,讓我們在茶𥚃放一點糖吧!」願古典音樂,能夠成為你的心靈鷄湯。期待很快與你在音樂廳相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